Welcome To  NEM   

Journals(Abstract)

中和之韵——论里下河文学的审美特色

张晓璐 郜淼(指导老师)

(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,江苏 徐州 221132)


摘要(Abstract):

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学流派,其发轫于汪曾祺 20世纪 80年代的创作实践,以高邮、兴化等里下河地区为背景,融合水乡风情与文化寻根,形成了以“中和之韵”为核心的审美特色。本文从“中和之韵的渊源”“乡土风俗的诗性回望”“人物形象的圆融和谐”“语言风格的含蓄优美”四个维度,系统分析了该流派的美学特质。“中和之韵”源于里下河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,既体现为题材上对水乡自然与人文的平衡书写,也表现为人物形象的自洽性。在乡土风俗的呈现上,作家们以诗化笔触重构日常生活,如汪曾祺笔下的大淖集市、曹文轩描写的草房子,将贫瘠现实升华为文化记忆。语言风格上,流派作品多通过留白、隐喻等手法传递含蓄情感。随着毕飞宇、鲁敏等作家崛起,以及庞羽、费滢等新生代的创新,里下河文学流派正从地域书写转向叙事策略的拓展,其“中和之韵”的审美范式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精神,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价值。


关键词(KeyWords):

里下河文学流派;中和之韵;地域书写;诗性回望;含蓄美学

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
[1]郑玄注. 礼记注疏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.
[2]汪曾祺. 大淖记事[M]. 陕西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20.
[3]曹文轩 . 草房子[M]. 北京: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,2021.
[4]毕飞宇. 平原[M]. 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5.
[5]汪曾祺. 受戒[M]. 北京:北京教育出版社,2020.
[6]曹文轩. 青铜葵花[M]. 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1



技术支持:人人站CMS
Powered by RRZCMS